氨基酸系列
安徽如何抓住合成生物的「星星之火」?
发布时间:2024-02-22 07:20:45 来源:18新利luck官网 作者:18新利体育luck官网

  据星矿数据统计,2022年国内有超过50家合成生物公司宣布完成融资。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融资数量上升至61起,总融资额已超过百亿元。在这之中,与长三角相关的多达30起,占比近一半。

  近年来,省会合肥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发展包括生物制造在内的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合成生物这一未来产业新赛道上,也在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军企业华恒生物的引领下,奋起直追。

  所谓“合成生物”,是指人类利用工程学的方法将一系列基因组件设计、组合,并像组装汽车一样一步步构建零部件、再拼装组合,最终制造出满足人类需求的生物体。

  有业内观点认为,作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合成生物学更像是一个底层平台,本质上是对消费、医疗、农业、化工等整个生产制造行业进行科技升级。

  具体来看,合成生物学能够利用细菌等工程化的生物,通过基因测序、合成、编辑的技术方法,来生产各类人类所需要的东西,例如柴油等燃料、尼龙塑料等化工品、角鲨烯等护肤品成分甚至肉类和乳制品的制造等等。麦肯锡曾预测,70%化学法制造的产品,未来都可通过生物学手段生产。

  在颠覆性的技术和广泛的应用领域面前,合成生物学也被赋予了解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各方面问题的使命。

  但事实上,合成生物本身并非一个新概念。之所以能在近三年里乘上东风,成为企业入局、资本加注的热门赛道,技术内因与政策外因都功不可没。

  36氪安徽在日前举办的安徽省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大会上了解到,作为技术驱动的产业,合成生物的底层技术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而底层技术主要是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合成三部分。

  创下单笔融资行业记录的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CEO张浩千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合成生物学底层技术的这三部分,在过去10年间成本下降了1000倍,甚至更多。这意味着原本只有大药企能支撑的研发行为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合成生物学的初创公司也才有了机会。

  而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政策支持无疑进一步带动了合成生物领域的热度。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中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其中明确要求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并列出了具体的重点攻克领域,以及政策支持方向。

  此后,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号召。以长三角为例,36氪安徽注意到,过去一年里,上海张江合成生物创新中心揭牌,《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同月,杭州出台《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成为全国首个支持合成生物产业的市级专项政策;南京、苏州、无锡等地也从不同维度对合成生物领域予以支持。

  本世纪初,斯坦福教授Eric Kool在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基础上,引入工程学概念,重新定义了“合成生物学”,标志着这一学科的出现。成立于2005年的华恒生物,可以说是在合成生物学浪潮下诞生与发展,并于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

  36氪安徽了解到,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华恒生物积累并构建了丙氨酸及其衍生物产品的发酵法和酶法两大生产工艺,先后推出了氨基酸系列(包括L-丙氨酸、β-丙氨酸、缬氨酸等)、维生素(D-泛酸钙)、医美原料(α-熊果苷)等产品。

  目前,华恒生物的业务范围涉及功能食品营养品、日化护理品、中间体、动物营养、植物营养五大赛道,并不断拓展着合成生物学市场应用的前景。

  在广阔的应用领域之外,合成生物学以可再生生物资源替代不可再生化石资源,以绿色清洁的生物制造工艺替代高能耗、高污染的石化、煤化工艺,更是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科技力量。

  早在2011年,华恒生物在全球范围内首创实现了L-丙氨酸的厌氧发酵生产。此后多年来,华恒生物凭借生物基的氨基酸、维生素系列产品,构筑了绿色技术的护城河,也推动着可持续发展与“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日前的安徽省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大会上,华恒生物董事长郭恒华带来主旨报告,其中既介绍了企业在研发创新上的不懈努力,还提到了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坚定支持。

  36氪安徽关注到,2021年12月31日,《合肥市“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提出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并重点提出了对生物制药领域产业的发展规划。

  合成生物学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但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未来技术,其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中间有一道巨大鸿沟。

  对此,36氪安徽注意到,身为带头人的华恒生物在自主研发创新的同时,与科研院所等外部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在安徽成立华恒合成生物技术研究院,不仅建立了“工业菌种—发酵与提取—产品应用”的技术研发链,更实现了“技术—生产—市场”的无缝衔接。

  实际上,放眼未来产业的蓝图,合成生物作为其中的分支之一,风口稍纵即逝,发展关键在于将来。同时,当前国内合成生物领域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四地为主的产业阵地,安徽与之尚存差距。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与新兴产业的浪潮下,安徽将继续奋起而直追,合成生物赛道也将迎来更频繁、更精彩的尝试与探索。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或拨打电话,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安徽产业观察》栏目聚焦安徽核心或潜力产业,以及产业中的细分赛道与前沿科技。立足宏观视角,挖掘行业痛点,分析产业链上的谋篇布局与发展趋势,以透视安徽产业发展的脉络。


18新利luck 上一篇:β-丙氨酸:骑行爱好者的秘密武器? 下一篇:直接法和差异法评估饲料原料在生长猪上的氨基酸消化率
[ 关闭 ]
18新利luck
18新利luck官网
新闻中心
18新利体育luck官网
网站地图